• 發(fā)布時間:2022-08-28 12:52:55
  • 來源:滇西小哥

世界熱資訊!火塘邊的烤茶

寒風冽冽的群山之間,山高谷深的民居里燃起了溫暖的火塘,火光跳躍,伴隨而來的是烤茶香、大塊吃肉的豪爽,一方火塘,承載多少民族記憶,而火塘的美食卻走出了更加廣闊的天地......

烤茶


(相關資料圖)

云南有著古老的茶樹,優(yōu)質的茶葉,和愛茶的一群人。德昂族善于種茶,講究“小罐濃茶、茶到意到”。拉祜族人說“茶癮發(fā)了就要喝烤茶水才會好”。

烤茶制作離不開火塘,需要用特制的陶罐放在火塘上烘烤,先把茶葉放進小茶罐里,不加水的罐子放在火塘上烤焦,再倒入滾開水,茶香瞬間四溢撲鼻,烤一次一小盅。

拉祜人家里來客人,要以烤茶招待,第一罐烤茶由主人自己喝,第二罐才給客人喝。主人喝第一道茶,表示茶是無毒的,第二道茶味道最好,要給客人?;Z族、獨龍族同樣有喝小罐烤茶的習慣。

彝族坨坨肉

坨坨肉聽起來籠統(tǒng),最常用的是豬腳肉,牛羊肉也可以,做法簡單,切成比較大的“坨”狀,不加任何佐料下鍋煮,火塘的溫度讓汁水翻滾,肉煮熟后再撈起放鹽、花椒、辣椒等調味,木姜子油是靈魂調味料。

吃的時候直接上手,肉味濃郁,鮮美異常。如此粗曠的做法和名字,還能保證味道好吃,它的秘訣大概是那自然味道的柴火和足夠好的肉質吧。

包燒

包燒的魅力在于食材的本味得以最大程度的保留,食材和佐料包進芭蕉葉,放入火塘里焐烤,火不能過大或過小,火大怕燒壞芭蕉葉,火小烤不熟食物。

除了傣族,景頗族、哈尼族、布朗族都有包燒吃法,萬物皆可包燒,可以看到包羅萬象的民族飲食文化。

烤粑粑、烤肉

云南的少數(shù)民族大多有吃糯食的習慣,舂點粑粑常備家中,餌塊、糍粑是歡慶節(jié)日、寒冷秋冬必不可少的食物。掛在房檐上的風干牛肉,被瑤族、傣族視為待客的好物。

家里來了重要的客人,取下一塊肉干、一些粑粑,放在火塘上烤,干枯的肉遇到火苗的舔舐慢慢變得柔軟,餌塊、糍粑也烤得外表金黃、內心黏軟,肉香飄出、米香四溢。用珍貴的食物招待客人朋友,同吃一塊肉、一個粑粑的真摯,是民族兄弟熱情的待客之道。

燒烤飲食文化在傳統(tǒng)拉祜族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,拉祜族是一個崇尚狩獵的民族,當?shù)乜陬^傳說就有“打虎分民族”的說法,分到虎肉后在火塘上燒烤熟再吃的就是拉祜族。

不論是神話還是傳說,拉祜族的勇敢、團結精神在飲食習慣里也能窺見一斑。

曾經(jīng)的火塘在許多民族心里擁有著豐富的文化寓意,他們相信火塘里信奉的神靈會庇護民族的兒女,神圣、純潔的火塘有生生不息的力量。

普米族

普米族火塘稱為“太平灶” ,普米語為“黑里布”。

普米人相信三腳架上附有祖先的靈魂 , 任何人不能敲打或有其他不敬的行為。每逢婚喪嫁娶或其他重大節(jié)日均在此舉行 “ 祭三腳” 儀式 。

獨龍族

獨龍族圍繞三角鍋莊有著諸多講究,對火懷有敬畏之心。比如獨龍男子娶妻后,家長會在房屋內增設一個火塘,新婚夫婦則圍火塘而居住,所以一個大家庭中有幾個火塘就說明有幾個小家庭。

這種火塘居制,獨龍語稱為“卡爾信”。在大家庭中無論是勞動還是食物的分配都是按照火塘來分攤,而不計人口多寡。

傣族

傣族的竹樓中央設有火塘,是被視為神圣的地方,在火塘上方一側,是供奉家神、祖先神的地方,任何人不許觸碰,平常也不許從火塘上方跨過去。

納西族

麗江納西族的火塘,也叫火坑,是全家團聚的地方,象征著一家人的團圓和希望。所以納西人的火塘終年不熄,以此象征著家族旺盛。

這種從遠古對火的崇拜與使用中衍生而來的火塘文化,不論是實用功能還是宗教功能影響力都逐漸式微,在火塘逐漸遠去的今天,但其存在的時間里,留下的生活智慧和文化意義是悠久深刻的。

在火塘邊,家人圍坐、共享美食,崇宗敬祖、長幼有序的道理永遠不會被忘記,代代傳承的神話傳說、先人故事以及生活經(jīng)驗,是民族兒女們面向未來的希望和勇氣。